【1970年5月,乔冠华花1个小时帮毛主席起草五二〇声明,主席看后非常满意】打趣的说道:“你写出这篇文章,喝了多少斗茅台啊?”周总理在旁边笑着说道:“没有一斗,至少也有一瓶吧!”
你见过在外交谈判桌上,用酒量“决斗”的外交官吗?
这事儿还真发生过,主角就是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传奇人物——乔冠华。
这位“酒仙”外交家,一生嗜酒如命,而他最钟爱的,莫过于那醇香浓郁的贵州茅台。
乔冠华对茅台的痴迷,几乎贯穿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。
从江南水乡走出的翩翩少年,到叱咤风云的外交舞台,茅台酒始终伴随着他,见证了他的荣耀与落寞,也折射出他复杂而真实的人生轨迹。
1913年,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盐城。
打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,吟诗作赋,出口成章,是远近闻名的“神童”。
除了对文字的敏感,他还对酒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。
28岁那年,乔冠华拜访老友邓迁。
这位来自贵州的老同学,特意拿出珍藏多年的珍贵茅台来招待他。
谁也没想到,这位来自茅台故乡的邓迁,竟然在品酒一道上输给了这位江苏才子。
乔冠华对茅台的独特香气和醇厚口感赞叹不已,自此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1970年5月,外交部接到一项紧急任务,需要起草一篇重要文章。
周总理挑选的稿件,毛主席却不太满意。
情急之下,周总理想到了以文采和酒量著称的乔冠华。
接到任务,乔冠华没有直接动笔,而是先给自己倒上一杯茅台。
酒香四溢,思绪也随着酒香弥漫开来。
一个多小时后,他叫来秘书,口若悬河,一气呵成,将文章内容完整地口述出来。
毛主席看后,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,打趣地说:“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,我看冠华同志也不差!不知道得喝几斗茅台才能出你这篇稿子啊?”
周总理也在旁边打趣道:“没有一斗,至少也喝了一瓶吧!”
对于乔冠华而言,茅台不仅仅是一位能够点燃创作火花的佳伴,更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“亲密战友”。
他经常工作到深夜,一杯茅台下肚,疲惫一扫而空,继续伏案工作。
1969年3月,乔冠华和姬鹏飞部长宴请新任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。
酒过三巡,双方“酒兴大发”,竟然比起酒量来。
结果,乔冠华和姬鹏飞都喝得酩酊大醉,酿成了外交事故,受到了周总理的严厉批评。
这次事件给乔冠华敲响了警钟。
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饮酒习惯,并在之后的外交场合中,注意控制酒量,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。
乔冠华的妻子龚澎,最初非常反对他酗酒。
为了妻子,乔冠华曾经戒过酒,也戒过烟。
可没过多久,龚澎也被他“带进了沟里”,两人经常对酌,成了不折不扣的“酒友”。
对乔冠华而言,茅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品,它融入了他创作、工作和外交活动的方方面面,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1982年,乔冠华被查出患有肺癌。
病魔的降临,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酒的关系。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戒掉了陪伴自己大半生的茅台,只在1983年元旦,出院庆祝时,最后一次品尝了这“人间甘露”。
1983年9月22日,乔冠华因病逝世,享年70岁。
这位外交舞台上的“明星”,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病魔的摧残,令人惋惜。
乔冠华的一生,是才华横溢与嗜酒成性的矛盾结合体。
他用“酒仙”的率性,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;也为过度沉迷酒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他的故事,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:适度饮酒,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,成就自我。
乔冠华对茅台酒的热爱,并非单纯的口腹之欲,更是一种精神寄托,是他“酒为翰墨胆”的真实写照。
他将茅台视为创作的伙伴,在酒精的催化下,妙笔生花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然而,过度的沉迷,最终也让他付出了健康的代价。
这或许也是他晚年戒酒的原因之一。
乔冠华的一生,既是外交舞台上的精彩演出,也是与酒精相伴的个人修行。
人生需要激情,也需要克制。
只有把握好“度”,才能在享受生活的同时,收获健康和成功。
乔冠华,这位集外交家和“酒仙”于一身的传奇人物,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才华与放纵、成功与代价之间的微妙关系。
他留下的,不仅仅是外交舞台上的辉煌成就,更是一份关于人生选择和自我约束的深刻思考。
(信息来源:祖国网2020-05-20《50年前,毛主席五二〇声明背后的两个小故事让我终生难忘》)